南强小屋 Design By 杰米
2008年USB-IF组织正式发布了USB 3.0,全面取代已有的USB 2.0规范,理论传输速度达到了5Gbps,相比USB 2.0提升了约10倍。在经历了长达四年的酝酿后,USB 3.0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,Intel和AMD基于原生USB 3.0的芯片组控制器已经成为主流产品的标配,留给第三方芯片厂商机会已经不多,而USB 3.0存储设备也出现了全面开花的景象。
基于5Gbps的传输速度,USB 3.0不得不改用全新的传输总线设计,而为保持向下兼容,陈旧的BOT传输协议并没有立马升级。BOT是否已经过时,阻碍了USB 3.0存储设备的高速道路呢?崭露头角的UASP协议又将给USB 3.0数据传输带来哪些变革呢?
双路并发!USB 3.0数据传输总线解析
我们知道,USB 2.0基于半双工单总线设计,只能提供单向数据流传输,而USB 3.0采用了对偶四线制差分信号线,故而支持双向并发数据流传输,这也是新规范速度猛增的关键原因。
标准USB 3.0接口针脚定义
USB 3.0数据线缆
USB 3.0的接口相对USB 2.0有很大的变动,线缆增加到9条。由于USB 3.0为了获得超高的传输速度,单纯在USB 2.0四线缆(实际数据传输为单对总线设计)上提升难度非常大,几乎不可能实现。但是又不能因此而放弃USB 2.0,那怎么办呢,于是USB 3.0保留了USB 2.0传输的4条线缆,添加2对全新的传输总线。分别为Rx和Tx(共4条)。
USB 2.0/3.0数据传输总线(D+ D-为USB 2.0)
USB 3.0双总线设计
USB 3.0接口总共有3组数据传输总线,其中两组为USB 3.0专有,而另外一组为USB 2.0专有,所以数据传输就不用像USB 2.0那样半双工工作,所以Rx(接收)和Tx(发送)就能各司其职,只负责单向传输,能够有效的提高传输速度,重要的是它结束了USB 2.0时代半双工数据传输。
为高速而生!USB 3.0数据编码方式解析
由于USB 3.0极高的传输速度,迫使其不能再使用USB 2.0时代的NRZI编码,而是采用了安全性更高的8b/10b编码方式,这一传输协议被广泛应用于SATA 3Gbps、PCI Express 2.0、1Gbps千兆以太网等传输总线上。
详细阅读:USB3.0知识扫盲 usb3.0和2.0的区别
8b/10b分组编码示意图
8b/10b编码对传输的数据每8b进行分组,然后向8b数据插入2b的校验数据,如果传输过程发生异常,就可以根据校验原理,还原出原始的数据。这样USB 3.0的实际最大有限速率就要打80%的折扣了,也就是5Gbps*8/10=4Gbps,或者说500MB/s。
数据发送编码流程
数据接收解码流程
在这里要提到一个问题那就是B和b的区别。很多读者分不清这两者的区别,B是指1个字节(Byte),也就是8b,主要是用来度量数据容量的,当然也可以用---B/s表示数据传输速度。b则是一个比特(bit),用来衡量数据传输速度的单位,因为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是以一个比特为单位的,所以用b。
USB 3.0数据总线图
从上图我们看到当启用USB 3.0传输时,实际用于数据传输的就是Rx(接收)和Tx(发送)两组数据总线,相比USB 2.0,分离的总线设计,保证了发送和接收数据的独立,而借助新的8b/10b数据传输编码方式,可以大幅提升传输带宽频率,另外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。
USB 2.0和USB 3.0数据传输
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USB 3.0的两对数据总线能够同时发送和接受数据而不受影响,而8b/10b的编码方式也使数据传输更加安全准确。
回归到USB 3.0传输的协议和编码上去,目前USB 3.0仍然基于传统的BOT协议,理论传输速度和USB 2.0一样都要打折扣,而由于USB 3.0理论500MB/s的实际数据传输率,目前来说大部分的存储设备是无法达到这一传输速度,我们可以预见对于低俗存储设备,提速效果并不明显。
便携大容量存储先锋 SATA-USB方案解析
作为大容量存储的典范,SATA-USB方案受到了不少用户的青睐,相比传统的Flash存储,产品拥有足够的容量、成本控制也渐趋合理,另外在传输速度方面也有不错的表现,更重要的是USB 3.0带宽已经完全跟上了SATA的脚步。
成熟的SATA-USB存储解决方案
而在本文里面我们把主要测试集中在SATA-USB方面,既有大容量HDD也有高速的SSD。我们知道,SATA接过IDE的枪后,已经经历了三代SATA I、SATA II和SATA III,传输带宽分别为1.5Gbps、3Gbps和6Gbps。
SATA数据传输也采用了双总线设计(发送和接收总线互相独立)
从1.5Gbps、3Gbps和6Gbps表面上来看,对应的数据传输率分别为187.5MB/s、375MB/s和750MB/s,但是实际上SATA传输协议也采用了8b/10b的编码方式,和USB 3.0表现一致,得到的实际有效数据传输率则分别为150MB/s、300MB/s和600MB/s。
主流SATA-USB 3.0芯片规格
而目前来说主流的SATA-USB 3.0解决方案都停留在SATA 3Gbps,所以你很难看到实际传输速率大于300MB/s的硬盘盒或底座,而本次测试的产品--麦沃K308U3也是基于这一解决方案。
银欣TS-07硬盘盒基于ASMedia ASM1051E设备控制器
SATA 6Gbps--USB 3.0方案比较常见的有ASMedia(祥硕) ASM1051E和Renesas(瑞萨) uPD720230。目前完美支持SATA 6Gbps规范的产品并不多,已知的仅有银欣TS-07硬盘盒、Tt BlacX 5G硬盘底座,这两款产品均基于ASMedia ASM1051E设备控制器,除了支持SATA 6Gbps,还支持UASP传输协议。
测试平台和测试方法介绍
测试平台方面,由于受到UASP协议的限制,我们使用了祥硕ASM1042 USB 3.0主控方案的主板--华硕P8Z77-V PRO,主板提供了两种USB 3.0解决方案,另外主板还提供四个原生USB 3.0接口(基于Intel Z77芯片组)。
华硕P8Z77-V PRO第三方USB 3.0解决方案--ASMedia ASM1042
麦沃K308U3硬盘底座和威刚256GB SSD
三星64GB SSD
西数320GB HDD
测试的USB 3.0存储设备为美沃K308硬盘底座。测试的硬盘既有高速SSD,也有常规HDD。其中HDD更接近主流用户的使用体验,而使用SSD测试则是尽量逼近USB 3.0的传输极限,为USB 3.0提速做铺垫。
美沃K308硬盘底座内部结构以及设备控制器方案
规格方面,美沃K308硬盘底座基于祥硕ASM1051 SATA-USB 3.0设备控制器,最高支持SATA 3Gbps传输规范,另外芯片还支持UASP协议。不过使用SATA 6Gbps SSD作为存储介质则会降级至SATA 3Gbps规格。
金士顿DataTraveler Ultimate 3.0 G2 16GB U盘
西部数据My Passport 1TB移动硬盘
另外作为便携USB 3.0存储的主力军,我们也加入了USB 3.0 U盘和USB 3.0移动硬盘来验证提速效果,测试的U盘型号为金士顿DataTraveler Ultimate 3.0 G2 16GB,移动硬盘则来自西部数据的My Passport 1TB,不过这两款产品和测试的硬盘底座不同,并不支持UASP协议。
提速核心:UASP和Turbo传输模式解析
测试成绩方面共有四部分--BOT协议默认、BOT协议提速、UASP协议以及原生SATA协议。其中UASP协议属于USB 3.0新规范特有,虽然USB-IF有规划在USB 2.0上推广UASP协议,不过面临USB 3.0全面席卷以及USB 2.0提速潜力不大的缘故,这一计划很大可能会搁浅。
UASP模式数据传输模型图
Boost模式数据传输模型图
BOT协议提速方面,华硕主板提供了USB 3.0 Boost提速技术,该技术通过加大串行传输模块大小,以提升带宽利用效率进而提高传输速率,另外我们还会加入之前用到的提速技术,实际上和华硕USB 3.0 Boost提速技术使用了相同的原理,只不过优化略有不同,为区分这两个提速方案,我们将华硕USB 3.0 Boost技术描述为Boost,而提速技术描述为Turbo。
UASP协议是USB和SCSI的结合体
华硕USB 3.0提速技术通过整合在AI Suite工具套件中的USB 3.0 Boost应用程序,自动实现USB 3.0存储设备的提速,提速分为两种模式:Turbo和UASP,目前所有的存储设备都已经至少支持Boost提速技术,而少部分支持UASP传输协议,这些产品会在接入USB 3.0后自动开启UASP传输模式。
可开启UASP传输模式
可开启Boost传输模式
值得注意的是启用UASP需要Host Controller(主控)和Device ontroller(存储设备控制器)同时支持UASP传输协议,二者缺一不可,并需要在系统平台上安装UASP协议驱动。
直逼SATA原生性能 硬盘底座UASP提速测试
首先测试的一组成绩为美沃K308硬盘底座搭配三款2.5英寸SSD/HDD的成绩,另外我们也加入了一组SATA 3Gbps原生模式的读写性能成绩,以对比USB 3.0的传输效率。
ATTO Disk Benchmark项目测试
AS SSD项目测试
在AS SSD和ATTO Disk Benchmark测试中,无论是读取还是写入,SATA原生均全面领先USB 3.0解决方案,这还包括提速后的性能成绩。我们注意到,低速的HDD对USB 3.0的传输带宽并没有明显的依赖,无论是采用SATA还是USB 3.0,也无论是USB 3.0默认还是提速模式下,整体读写速度都没有明显的改善,这完全在预料之中。
由于320GB HDD的数据传输率并不高,无论是USB 3.0还是SATA 3Gbps带宽都没有被充分利用,也就是传输带宽并不构成瓶颈,320GB HDD传输性能几乎没有损失。对于两款SSD(SATA 6Gbps)来说,其理论读取速度已经超过了SATA 3Gbps的传输极限300MB/s,测试成绩之所以没有达到300MB/s理论速度,是因为传输环境干扰、数据编码转换浪费了一定的带宽。
回到USB 3.0提速上来,我们看到UASP模式已经具备非常高的效率,相比默认BOT协议传输速率得到大幅提升,这主要是默认USB 3.0传输带宽利用率低下所致。Turbo性能表现也非常抢眼,已经能和UASP相媲美了。
设备性能成瓶颈 移动存储Turbo提速测试
接下来一组测试则是基于便携的USB 3.0闪存和USB 3.0移动硬盘,很可惜这两款设备并不支持UASP协议,我们知道华硕P8Z77-V PRO主板USB 3.0 Boost提供三种工作模式:默认、Boost、UASP,而一款设备只能支持UASP和Boost模式中的一种,而本组测试的闪存和移动硬盘启用的就是Boost模式,另外我们也照例加入了一组Turbo模式测试成绩。
ATTO Disk Benchmark项目测试
AS SSD项目测试
AS SSD和ATTO Disk Benchmark测试成绩再次表现出惊人的相似,受到U盘和移动硬盘读写速度平平的影响,无论是Boost还是Turbo模式,传输速率提升都非常微弱,这也再次印证了低速(相对于5Gbps速度来说)USB 3.0传输设备的数据传输瓶颈不在于传输规范,而是设备本身,因为此时的USB 3.0数据带宽是完全冗余的,无论是改变传输协议还是传输模式,传输速率都不会有明显的提升。
3Gbps已过时 HDD/SSD混战原生SATA接口
最后一组附加测试和USB 3.0其实并没有具体关系,纳入文章主要是反映SATA理论传输速率也存在传输效率的问题,测试的三款2.5英寸HDD/SSD规格分别为:320GB HDD--SATA 3Gbps、64GB SSD--SATA 6Gbps、256GB SSD--SATA 6Gbps。
Intel Z77芯片组提供2种规格SATA接口
测试分两组进行,其中一组测试SATA 3Gbps模式下传输速率,对应的接口为Z77原生SATA 3Gbps接口,另外一组为SATA 6Gbps模式,对应的接口则为Z77原生SATA 6Gbps接口。
ATTO Disk Benchmark项目测试
AS SSD项目测试
320GB HDD在实际测试中无论是SATA 3Gbps模式还是在SATA 6Gbps模式,传输速度几乎一致,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HDD顺应潮流采用新的SATA 6Gbps接口没有多大必要。
64GB SSD和256GB SSD由于具备优秀的读写性能,由SATA 3Gbps变化为SATA 6Gbps模式后传输速度出现了大幅提升,尤其是读取速度,特别是在ATTO Disk Benchmark测试中最大读写速度达到了惊人的558MB/s,逼近SATA 6Gbps的理论传输极限。
而从两款SSD的SATA 3Gbps和SATA 6Gbps传输速率对比成绩来看,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有更高的传输规格,传输速率应该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。
标签:
USB,3.0,实测
南强小屋 Design By 杰米
广告合作:本站广告合作请联系QQ:858582 申请时备注:广告合作(否则不回)
免责声明: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站采集或用户投稿,网站不提供任何软件下载或自行开发的软件! 如有用户或公司发现本站内容信息存在侵权行为,请邮件告知! 858582#qq.com
免责声明: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站采集或用户投稿,网站不提供任何软件下载或自行开发的软件! 如有用户或公司发现本站内容信息存在侵权行为,请邮件告知! 858582#qq.com
南强小屋 Design By 杰米
暂无实测USB 3.0数据传输 速度大提速 最高可以达到5Gbps的评论...
RTX 5090要首发 性能要翻倍!三星展示GDDR7显存
三星在GTC上展示了专为下一代游戏GPU设计的GDDR7内存。
首次推出的GDDR7内存模块密度为16GB,每个模块容量为2GB。其速度预设为32 Gbps(PAM3),但也可以降至28 Gbps,以提高产量和初始阶段的整体性能和成本效益。
据三星表示,GDDR7内存的能效将提高20%,同时工作电压仅为1.1V,低于标准的1.2V。通过采用更新的封装材料和优化的电路设计,使得在高速运行时的发热量降低,GDDR7的热阻比GDDR6降低了70%。